前外交部部长 乔冠华
【人物摘要】
江苏省盐城市人,早年留学德国,获哲学博士学位。抗日战争时期,主要从事新闻工作,撰写国际评论文章。1939年经廖承志等人介绍,加入中国共产党;1942年秋到重庆《新华日报》主持《国际专栏》,直至抗战胜利。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,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,同年底赴香港,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、外交部部长助理、外交部副部长、外交部部长等职。1976年后,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。
乔冠华在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、出席日内瓦会议、草拟中美联合公报,特别在1971年11月,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,正式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,标识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。文革开始,乔冠华被列为外交部的“打倒”对象。1973年经毛泽东提议,乔冠华恢复了工作。1973年底,参加了四人帮发起的对周恩来的批判。“四人帮”倒台后不久,乔冠华被隔离审查,后重新工作,担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。1983年9月22日上午10时40分病逝,享年70岁。主要著作有:《国际述评集》、《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》等。
【人物履历】
1945年,重庆谈判《双十会谈纪要》发布后,乔冠华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继续留在重庆工作。
1946年,去延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,并于胡乔木互相交换对时局的看法,结下深厚友谊。
1946年5月,乔冠华与龚澎夫妇常驻上海,负责外事工作和报刊工作,任《群众》杂志主编。
1946年10月19日,国共和谈破裂前夜,根据周恩来的决策,夫妇二人离沪前往香港,乔被任命为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。
1948年,在《大众文艺丛刊》上发表《文艺创作与主观》的评论。
1948年元旦,送胡风离香港。
1949年9月,乔冠华从香港带队护送民主人士顺利到达北平。
1949年11月8日,参加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。
1950年10月,乔冠华作为顾问,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派代表伍修权出席联合国安理会,控诉美国对中国领土台湾的武装侵略。
1951年7月2日22时,由北京乘车去安东,于7月4日傍晚由安东动身去平壤(不去联司),大约于4日早上,或5日晚上,可到金日成同志那里,乔冠华作为主要助手,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克农的主要顾问,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。
1954年 4月20日,随同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,乘专机从北京经莫斯科,于1954年4月24日抵达。
1954年11月,任外交部党组成员
1955年4月18日-4月24日万隆会议结束后,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助理。
1955年7月25日,出任“中美会谈指导小组”副组长,会谈小组成绩要回钱学森。
1955年10月30日,在中央党校作报告。
1958年3月9日,根据毛泽东《工作方法六十条(草案)》,召开“改进外事文稿写作”座谈会。
1961年10月,他担任中国代表团顾问,随陈毅出席第二次日内瓦会议(十四国讨论老挝问题)。
1962年8月,陪同陈毅外长出席第二次日内瓦会议。
【人物传记】
江苏省盐城市人,早年留学德国,获哲学博士学位。抗日战争时期,主要从事新闻工作,撰写国际评论文章。1939年经
廖承志等人介绍,加入中国共产党;1942年秋到重庆《新华日报》主持《国际专栏》,直至抗战胜利。1946年初随
周恩来到上海,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,同年底赴香港,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、外交部部长助理、外交部副部长、外交部部长等职。1976年后,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。
乔冠华在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参加
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、出席
日内瓦会议、草拟
中美联合公报,特别在1971年11月,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,正式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,标识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。文革开始,乔冠华被列为外交部的“打倒”对象。1973年经毛泽东提议,乔冠华恢复了工作。1973年底,参加了四人帮发起的对周恩来的批判。“四人帮”倒台后不久,乔冠华被隔离审查,后重新工作,担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。1983年9月22日上午10时40分病逝,享年70岁。主要著作有:《国际述评集》、《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》等。
更多精彩扫描商会微信公众号查看!